一群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在乡村校园里搭起了一个特别的直播间,将美术馆里的艺术课堂搬进了乡村,搬上了“云端”。透过一组组温暖的镜头,来自城乡两地的小学生们共聚课堂,结成“艺术伙伴”,开启了一场重游“清明上河图”的诗意旅程。 4月11日,日照市美术馆集结了一批“城市美育合伙人”,一路驱车奔赴岚山区黄墩镇中心小学。随着载满画具和艺术装置的大巴车缓缓停靠,全新升级的“艺术+的光合作用”公共美育项目,正式展开第三年的开篇画卷。 这是从2023年春天开始的温暖故事?!耙帐?的光合作用”源自日照市美术馆自三年前启动的“艺术的光合作用”公共美育品牌,该项目以“数字美育直播”为窗,通过“走出去授课、请进来体验”的立体模式,让艺术之光遍洒乡村,累计服务青少年180余万人。先后荣获“日照文旅公共服务品牌”“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全省美术馆公共教育案例”等诸多荣誉。 又一个希望绽放的春天,“艺术+”的全新启程,会带来哪些更丰富的创意和更温暖的关怀?当镜头扫过孩子们一次次踊跃的举手、一张张童真的笑脸,艺术带来的改变,此时此刻,正在发生。 重游“清明上河图” 课程开始前,美术馆的美育工作者们已早早来到学校的艺术教室,将“移动的美术馆”巧手布置其中,布展了“中国名画作品展”,在整齐的课桌上摆好了满满的画具。 当“小太阳艺术直播间”的镜头移动至学校的艺术教室,一堂特别的美术课正式开场。 教室里铺展开一幅1:1复刻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在学生们期待的目光中,美育老师走上讲台,以“烟火人间——清明上河图再创作”为题,结合画作细细讲述起宋代市井文化与艺术价值。来自金海岸小学的6名小学生,和黄墩镇中心小学的数十位学生围坐在一起,通过一场艺术漫游“穿越”至北宋汴京的市井烟火。 “假如我生活在宋朝,置身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盛景之中,我会从事何种职业?今天的奶茶店、外卖、快递在北宋可以找到吗?”课堂上,美育老师从古今职业对比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们展开传统与现代的不同文化想象。在《清明上河图》现场鉴赏环节,当学生们按图索骥寻找着自己选定的理想职业,关于绘画与历史的知识便化作他们心中鲜活的日常生活。 虹桥下的漕船缓缓驶过,酒肆茶楼的幌子随风摇曳,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正在经由孩子们的视角立体呈现……现场,在美育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下,孩子们分为两组进行艺术再创作。 一边是拿起画笔的小画家们,根据《清明上河图》中选定的不同文化元素进行绘画和剪裁贴片,共同完成一幅艺术拼贴长卷;另一边,孩子们通过石塑粘土DIY,共同完成一件立体的纸板粘土综合材料创作。码头工人、虹桥、渔船、仕官……在孩子们的创意中,原本平面的建筑和人物就这么生动起来,让古韵悠然和现代艺术巧妙融合、交相辉映。 “以前觉得名画离我们很远,现在发现里面藏着好多有趣的故事?!被贫照蛑行男⊙а镁僮抛约夯嬷频摹般旰哟ぁ碧牡恼故酒鹄?。一旁,她的“艺术伙伴”、金海岸小学学生王思雅和她相视而笑:“我不仅在这里交到了好朋友,还看到了名画的不同视角,原来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构建美育共同体 窗外春风吹拂,课堂春意正浓。经由一堂美术课,原本陌生的城乡学生们,成了携手搭伴的“艺术伙伴”,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在课程开始前的破冰环节,两地学生都精心准备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换,美育老师带来的互动游戏,更是通过趣味的体验消除距离感,让彼此的心贴得更加紧密。 这是“城乡艺术伙伴计划”带来的温暖奔赴。今年,日照市美术馆的美育服务将目光对准“深度联结”,通过“一个城市家庭+一个乡村儿童”,共创艺术作品,鼓励城乡儿童长期交流,形成更深的情感联结,构建双向成长生态圈。 “美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对话,需要打破城乡壁垒,让艺术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市美术馆美育志愿者表示,探索更多元的美育场景,今年的美育项目全新升级,计划走进岚山区、五莲县的6所乡村小学实施“馆校共建”,不仅邀请城市学生前往乡村“线下奔赴”,还构建起“3+1+N”特色美育课程体系,推动优质美育资源下沉的同时,注重挖掘乡村本土艺术资源,形成“城市滋养乡村、乡村反哺城市”的良性循环。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活动从艺术认知、创作实践、审美批判三方面切入,结合中西方大师名家绘画艺术,串联起不同的课程主题,引导孩子们开启关于艺术的自主思考;同时,还将结合AI技术开发“日照美学基因库”,将日照农民画与课程深度融合,创作独具日照特色的美术作品;不仅在艺术创作层面,市美术馆还将整合“城市美育合伙人”优质资源,通过艺术讲座、专题授课等方式,关注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让每一个孩子在艺术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没有“围墙”的美术馆 教室的墙上,“艺术伙伴”们共同创作的绘画剪纸贴片,铺满了一整张长卷;镜头的另一边,来自岚山区、五莲县的乡村小学学生们也在一起上课、一起创作、一起体验着艺术的美好。 在这次活动中,市美术馆搭建的“小太阳艺术直播间”,带动了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了“一校授课、多校同频”,截至目前,首期直播活动观看量已突破8万人次。 为了让美育资源更均等化、普惠化,今年的“艺术+”在“推倒围墙”的探索中有了更多的创意和尝试。一方面,建立“专业美术馆+学校+社会力量”的协同机制,组建由专业美育机构、青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组成的“城市美育合伙人”队伍,定期开展美育课堂;另一方面,还将联合教体部门、团委等,邀请乡村青少年走进美术馆,策划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立体模式,让艺术启发更多青少年的美好天性,塑造他们“终身美育”的理念,真正打造“没有围墙的美术馆”。 “当孩子们在《清明上河图》中看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创作中读懂了家乡的文化,美育就真正扎根在了生活的土壤里。”正如市美术馆美育志愿者们所言,“艺术+的光合作用”正在通过“艺术+历史”“艺术+乡土”“艺术+科技”的多元融合,构建起“大美育”的城市文化格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光合作用”的滋养中,拥有更多想象力和创造力。(主流日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