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见证·光荣在党50年 开栏的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为隆重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营造浓厚氛围,推出百年见证·光荣在党50年大型专题报道,全景式讴歌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伟大创造,深刻反映党的伟大精神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力量,生动讲好建党百年辉煌历程中的奋斗故事,用心用情用功为党写史、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用有格局有分量的作品、有筋骨有力量的精神丰碑、吸引人打动人的精品力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献礼。 四月的岚山万物葱茏,生机勃发。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汽车一过岚山隧道,展现在眼前的钢铁、石化、木材、物流园逐渐多了起来,依托滨海临港优势,这里产业聚集效应突显,向人们展示着蓬勃向上的经济活力。 日前,记者跟随岚山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一起来到碑廓镇王家庄村抗战老兵王彦善的家。 王彦善1925年12月出生,今年96岁,18岁加入抗日武装组织,1946年2月参加解放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75年党龄;他先后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11月作为抗美援朝第二批入朝作战人员,参加了“下碣隅里阻击战”,也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之一;1951年复员回乡,1954年作为最早一批参加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作者之一,直至1980年退休。 采访尚未开始,王彦善认真整理帽子、衣领,小小的细节彰显了他的细腻敏感,追求完美。此刻,窗外的腊梅花已枝繁叶茂,他眯起眼睛,细数往事…… “我给谷牧政委当过警卫员” 这是一处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正门墙上镶嵌的“光荣之家”牌匾格外引人注目,院子内绿意盎然透露着勃勃生机,在这个小院子王彦善老人生活了40余年。 堂屋的正面是大幅的毛泽东主席画像和习近平主席画像,桌子上立着毛泽东主席的铜像,诉说着屋子的主人王彦善如山的信仰。简朴的生活用品,陈旧的老式家具,墙上醒目的从军老照片,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我们到达时,王彦善已经在客厅等待,深灰色的礼帽,板正的中山装,红润白皙的脸庞,身材微微佝偻,完全看不出近百岁的年纪,干净利落的他是位精致的、文质彬彬的老先生。 门口摆放整齐的毛巾,豆腐块的被子,尽管退伍多年,但王彦善依旧保持了军人的作风。 “我给谷牧政委当过一年的警卫员,我怕首长不喜欢闻大蒜的味道,至今不吃生的大蒜,实在想吃大蒜的味道了,就蒸熟了吃?!彼灯鹱约旱囊恍┨厥獍茫跹迳拼蚩嘶跋蛔?,“我不吃的东西简直太多,不吃肉、不吃鱼、不吃甜、不吃辣、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就喝淡茶,喜欢吃煎饼喝糊糊?!?/font> “爸,你也说说自己喜欢看电视这事,《海峡两岸》那些主持人没有不认识的!”二儿子王雷涛在一边打趣。 尽管退伍已经多年,王彦善依然关注国家军情大事,对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也情有独钟,“喜欢看抗战片呀,让我想起了那些年枪林弹雨里的峥嵘岁月?!?/font> 王彦善讲述自己的参军史 “我家三代一共出了9名军人” 王彦善18岁加入抗日武装组织,到后来编入滨海军区,后又跟随部队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那段腥风血雨、战火纷飞的岁月一直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 年轻时候的王彦善 “解放济南打了8天,淮海战役打了65天,解放上海打了15天……”王彦善清晰地记得每一次战斗的时间和走过的地方?!跋虏还捧祝喜还ジ恰比缃裢跹迳评先恕鞍笸取奔际趸鼓苁炝氛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11月,王彦善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作战。如今70余年已经过去了,王彦善唱起这首军歌,依然铿锵有力,热泪盈眶。 “敌军火力很猛,那些敌机就像空中飞行的燕子,扔下一枚炮弹就是死伤一片,我们的武器和敌军的武器相差太悬殊了?!被叵肫鹪诔收匠∩细荷说某【埃跹迳扑?,“那天美军的飞机飞得特别低,其中一枚投掷下来的炸弹落在我的身旁爆炸,炸弹激起的土把我埋得很深,战友们以为我牺牲了?!蓖跹迳埔槐咚狄槐哂檬直然?,“快扒!快扒呀!排长牺牲了!等他们把我从土里扒出来,头部已经血肉模糊,后来检查是伤了眼睛和脖子,至今我的左眼睛不能看清东西?!?/font> 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死里逃生?!坝亩摹闭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近10年从军生涯,两度战场受伤,回望那段南征北战的烽火岁月,王彦善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历经了血与火的淬炼,书写了不朽的传奇。 代代从军志,一脉家国情。 “我的爱人是革命战士,我两个儿子是军人,孙子、孙媳妇、孙女也是军人,我家三代到现在一共出了9名军人。我还有两个重孙,也希望这两个娃娃能够当兵!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苯樯芷鹱约捍泳暮⒆用?,王彦善老人脸上扬起骄傲的神情。 谈起让孩子们当兵的初衷,王彦善说“那时候,只想让孩子们到部队锻炼一下,开开眼界,没成想部队这个大熔炉把孩子们都培养得很出息。” 1990年,中国政府派遣第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其中王彦善的大儿子王允涛就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进驻柬埔寨。三儿子王海涛早在1978年就入伍参军,1984年退伍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 如今王彦善老人“绑腿”技术还能熟练掌握 “挎包精神”,脚步丈量三农路 王彦善1951年复员回乡,1954年成为最早一批参加信用合作社工作者之一,直至1980年退休。“我虽然没上过一天学,但勤于钻研学习,不仅能熟练写出四邻八乡所有村民姓名,而且在信用社干了这么多年,保证公私分明,账账、账款、账实、账表分毫不差!” 从部队转入地方工作,对于王彦善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当然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认字带来的障碍。农信工作是一个与钱与账打交道的职业,不认识字,成为他工作最大一个绊脚石。于是29岁的王彦善放下枪杆子、拾起书本子,投入了一场新的“战斗”。 “为了不出错,我数钱的时候就慢慢点;不认字,我就对着村民名字一个一个描、一个一个记;不识数,我就从背小九九口诀,逐渐也学了会打算盘,记账的过程中,我就怕点小数点,小数点一旦点错,不管是对谁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碧钙鹋┬殴ぷ鳎跹迳埔涣车淖院?,他用艰苦细致的“笨功夫”,把工作做到零差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扛枪打仗是为了革命,打好算盘是为老百姓谋利,都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最早从事农信工作的一批人,王彦善见证了共和国70多年的沧桑变化,也亲身经历了农村信用社头30年的发展历程?!澳歉鍪焙蛭颐歉晒ぷ鳎裁炊济挥?,存款、贷款只能靠业务员一分钱一分钱去动员?!蓖跹迳坪退耐旅敲刻熳疃嗟氖戮褪强孀攀痔岚白畔纸?、单据和算盘,纯靠两条腿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动员存款,不管遇到谁,都会上前聊上几句,“我们开玩笑有句话叫:进门相三相,猪大狗肥孩子胖,说明这家生活水平高,能拉来存款??!”有时候为了一笔存款哪怕是几元钱,三趟两趟的跑是常有的事。后来,他们把这段经历总结概括为:“三勤四上门”,即:嘴勤、手勤、腿勤,存款上门、取款上门、贷款上门、服务上门。而这也成为日后激励一代又一代农信人的“大挎包精神”雏形。 王彦善和儿子们 “1980年,我的身体不再支撑我走街串户发展业务,就把接力棒交给了二儿子王雷涛,希望他继续替我干好这份事业?!蓖跹迳评先瞬渭优┬殴ぷ?6年,一辈子跟农村打交道,最牵挂、最放不下的是对老家这片沃土的感情。二儿子王雷涛也在农信岗位上奉献了38年后,也于2018年光荣退休。而王雷涛的女儿王静早在2009年从部队退役后就已经加入农信大家庭,如今是岚山农商银行的一名信贷内勤。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道路更平整了,交通工具更先进了,数钱有点钞机,存钱用个手机就解决了,发达到想不敢想的时代?!?/font>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6年的工作生涯,王彦善奔波在乡间地头,一步步走进乡亲们的心里。王彦善,就是“挎包精神”的践行者。是他们这代人用足迹一步步丈量出了“挎包精神”的长度,用汗水一滴滴沉淀出了“挎包精神”的厚度。“挎包精神”更是农村商业银行践行群众路线的写照,应被牢牢记取。 穿越历史的时空,枪林弹雨、烽火硝烟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往,农村信用社也成功转型成为农商银行蓬勃发展。如今的王彦善老人已四世同堂,过着衣食无忧、尽享天伦的幸福生活,“这都是党领导的好,现在这个年代比过年还好!”简单的话语透露着这位75年党龄的老人对党的忠诚和热爱。(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辉 /文 特约记者 宋年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