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阳光慵懒地穿过窗格,在社区文化书院的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书法老师正带着社区居民挥毫泼墨;不远处,手持小红旗的志愿者在路口引导行人有序通行——这幅动静相映的文明图景,正是日照这座海滨之城最生动的注脚。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捷报:日照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创下8个全国文明村镇、8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家庭、2所全国文明校园的亮眼成绩。更值得称道的是,另有9个村镇、14个单位、1个家庭、3所学校通过复查,继续保留荣誉称号,彰显出日照精神文明建设的持久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层转变。在筑牢信仰根基、弘扬文明新风的同时,更注重释放城市温度,实现市民幸福指数与城市文明指数的同步提升。 当黄海之滨的浪花遇见新时代文明叙事,日照人民以“绣花”功夫织就覆盖城乡的文明之网,在看得见的巨变与看不见的润泽中,一幅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精神动力。 创建为民 烟火气里守护文明风 晨光中,岚山区便民疏导点的摊主们正在整理货品,统一标识的遮阳棚下,“诚信经营流动红旗”格外醒目。在城市另一端,40处共享公园绿地正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市民张先生一家正在绿地搭帐篷,“家门口就能亲近自然”的便利,让周末生活多了诗意。 这种“见缝插绿”的巧思,还体现在将城市边角空间改造为特色市集的创新实践中。东港区创新打造的“口袋市集”,利用城市边角空间,不仅为周边菜农提供免费摊位,还专门设置了“爱心摊位”供困难群体使用。“现在有了固定摊位,再也不用东躲西藏了!”摊主王大妈笑着与老主顾们寒暄。目前,东港区已规划布局了16个,可容纳700余个摊点。 这些便民举措的背后,是日照市“数字大脑”的强力支撑。市民李先生通过“日照微城管”微信服务号上传的“交通反光镜破损”问题,仅用2个工作日就得到解决。日照市打造的“一网统管”智慧治理系统,整合市级部门、区县数据资源,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张图、一张网”架构,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感知和快速处置。 城市管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城管变身“城市管家”贴心服务,志愿者引导文明露营,智能系统全天候守护,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用“方寸之美”兜住百姓的幸福生活,绘就了一幅文明与烟火交融的动人画卷。 移风易俗 红白事里树新风 近年来,一股清新之风正悄然改变着日照城乡的生活方式。行驶在城市道路上的“幸福公交”婚车以其环保理念和浪漫设计成为新时尚,车身绘制的卡通新人形象与鲜花相映成趣,传递着简约适度的婚恋观;而在乡村,“五元新风”的佳话同样温暖人心——岚山区童海路社区延续三十载的这份薄礼,以“礼轻情意重”的传统智慧诠释着新时代的邻里真情。 新农村展现新气象,新农民乐享新生活。在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生动实践中,乡村文明程度与村民精神风貌同步提升。好家风滋养好民风,好民风培育好乡风,道德力量与伦理温度在田间地头悄然流淌。如今,500余支文明志愿服务队如春风般活跃在城乡之间,3300余名“囍事管家”“文明使者”已为2万余场婚礼注入文明内涵;庄户剧团创作的《彩礼》《志同道合》等40余个移风易俗主题剧目,通过700余场巡演将文明种子播撒千家万户。 从城市到乡村,从婚礼到日常,日照正以创新的实践诠释着新时代的文明内涵,让移风易俗成为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 文化赋能 全龄共享"精神家园" 晨光中,五莲县洪凝街道人民路社区文化书院已墨香氤氲,这个由闲置用房改造的“文化会客厅”,通过三个月的入户调研,将126条居民建议融入空间设计,成为我市文化社区建设的生动缩影。在日照,这样的文化阵地如珍珠般散落城乡。 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正如火如荼:114场文化大集走遍乡野,855场精品戏曲唤醒记忆,2.62万场公益电影点亮夜空。当《墙头记》的锣鼓在各个村庄响起,非遗传承人辛彦玲正在尚德社区传授剪纸技艺,“下刀要稳”的叮嘱里,传统手艺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岚山头的渔家号子、社区书院的亲子阅读、城市书房的夜读灯光,共同编织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经纬。 从闲置空间活化到非遗传承创新,从阅读空间延伸到戏曲下乡惠民,日照正以文化浸润城市肌理,让文明新风在“诗与远方”的交融中滋养百姓心田。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化实践,既是历史文脉的当代延续,更是城市文明的精神底色。 “中国好人”王仲田 “中国好人”辛兴芬 “中国好人”陈常菊 “中国好人”何玉东 “中国好人”王远平 价值引领 崇德向善成风化人 “把东西还给人家,我心里踏实!”这是去年荣获“中国好人”称号后,王仲田接受记者专访时道出的质朴初心。 77岁的王仲田是岚山区安东卫街道泉子庙社区一位居民,这位捡7.7万元现金主动报警归失主的古稀老人,尽管靠收废品每天收入只有30元,却在面对“天降横财”时,守住了心底深处那份“踏实”,也守住了中华儿女拾金不昧的优秀品格。 城市有温度,生活更美好。而温暖、有爱,恰恰是日照的鲜明特质。这份温暖之光,来自于涌现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全国典型,也源自于一个又一个凡人善举、星火微光。 从照顾200余名残疾人30年的莒县福利服装厂厂长辛兴芬,到路遇险情“火”车救人的何玉东,从捡到二十万现金归还失主的陈常菊,到弓身行医深山为村民撑起健康保护伞的王远平……一个好人,照亮他人;一群好人,新风满城。 截至2024年,日照已培育中国好人82人、山东好人432人。 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遍布小区的善行义举榜、积聚温暖力量的“爱心驿站”、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队……在日照,随处可以看见好人身影,听见好人故事。 言传身教 家训里传承文明基因 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名单里,日照市一户家庭荣列其中,这是对我市持续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最佳印证。近年来,日照市深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沃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开展“日照好家风”培育工程,让文明之花在千家万户绚丽绽放。 漫步日照城乡,处处能感受到家风建设的浓厚氛围。从“日照好家风学习中心”的系统化培育,到“家庭教育进社区”的常态化开展;从“好媳妇、好婆婆”的评选表彰,到文明家庭带头参与的移风易俗实践,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让好家风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特别是集体婚礼上,最美家庭代表为新人们送上别具意义的祝福:“婚姻之美不在彩礼轻重,成长之要不在分数高低,孝亲之诚贵在点滴践行,家风之善重在代代传承?!闭夥邮滴藁幕坝?,道出了新时代家庭文明的真谛。 如今在日照,越来越多的家庭正以“小家”文明助推“大家”和谐,他们从自身做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好家风化作城市最温暖的底色,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家力量”。 立德铸魂 扣好人生第一??圩?/font> “马上要考试了,我和孩子都有些焦虑,能出一期关于考试焦虑的‘帮帮心语’吗?”近日,日照市教育局“帮帮”热线的这通家长求助电话,展现出当地未成年人护航体系的温度。近年来,日照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与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学校将德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让价值观融入课堂;家庭创新“阳光妈妈”品牌,“阳光家教进社区”传递科学育儿理念;社会以“同心共育”联动多方,凝聚协同合力。网络空间深耕正能量,通过美德示范、服务优化、宣讲强化,构建育人“新生态”。心理关爱筑牢四大阵地,构建 “预防 - 管控 - 干预”模式:建立三级培训网络,联合多部门组建热线、宣讲、?;稍とХ穸樱云呃嗵厥庋峁耙欢砸弧毙睦砉匕搿耙患乙徊摺奔医讨傅?,“帮帮心语”电台成亲子沟通桥梁。 如今,日照市全环境育人成效显著: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家校社协同力增强,教育生态优化,“五育并举”的育人画卷正全面展开。 示范引领 文明单位擦亮城市名片 在市政务服务大厅,“政青春”志愿服务队以专业导办、助老扶弱等暖心服务擦亮城市文明底色,其创新做法入选山东省2022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成为弘扬社会公德、培育文明新风尚的生动实践。 税务部门打造的“数字+文明”服务新模式,通过“云端办税厅”“政策直播间”等智慧平台,将便民服务从“最多跑一次”升级为“一次不用跑”。 ...... 近年来,日照市以全国文明单位创建为抓手,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如今,在日照各文明单位,窗口内外处处绽放文明之花。从便捷高效的智慧服务到温暖人心的志愿行动,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活力,更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晨光勾勒出志愿者温暖的笑颜,当暮色浸润着社区书院的书声琅琅,日照的文明故事正谱写着新的篇章。这些动人的日常,为海滨城市注入更多温暖底色,让文明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