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日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业余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志愿服务;用默默无闻的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50余万人,遍布城市乡村。尽管他们的外表朴实无华,名字也未必为人所知,但他们用最光彩、最温暖、最美丽的志愿服务去呼唤良知、感染社会;映照出城市文明的底色,催化着城市文明的蝶变。 即日起,市文明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联合日照日报社,开设“身边的志愿者”专栏,讲述日照志愿者的故事——— “听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后,我深有感触,产生了强烈的冲动,那就是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基层扎根发芽?!?月3日,当记者问起岚山区碑廓镇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赵为高坚持做志愿宣讲员的初衷时,他这样回答。 从2012年开始专注党的理论政策宣讲工作,十年来他已经为机关企业、农村社区、教育卫生等单位开展各类宣讲活动2000多场次,培训教育党员群众7万余人次;他行程5万多公里,足迹遍布岚山区的300多个村居、机关、学校、企业……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马扎”宣讲员! 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赵为高将课堂搬到最基层:春冬开展“围炉宣讲”,夏秋开展“马扎课堂”“田园宣讲”“乘凉课堂”;针对农民工群体,常年举办“夜??翁谩?。就算是碰到跳广场舞的大妈,他也能见缝插针地讲上几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变成喜闻乐见的大白话,滋润着群众的心田。 去宣讲时赵为高都是开着自家车,不收费、不吃请,不让任何单位花一分钱,一切都是自发的义务劳动。在他的车后备箱里,常年都备着投影仪、电脑、音箱、麦克风和马扎、条幅等课堂用品,走到哪儿讲到哪儿。为了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从不抽烟的他随时都备着烟卷,见到村里的老大爷就分烟;每当下来时令水果,他也会第一时间给乡亲们捎上点尝尝鲜?!笆奔涑ち耍透咔灼荽乓谎?!”赵为高说。 他把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党的宣讲事业,也曾面临着很多人的不理解和风言风语:“业余时间干点什么不好,偏偏要去当义务宣讲员,这不是自讨苦吃、自已找罪受吗?”有的时候到村里宣讲,老百姓也贴心地说:“这么大热的天,你在办公室里吹空调多舒服,大老远的还得跑来给我们讲党的好政策。” 外人的不理解他还想得开,但有时候家人也有意见。孩子上高中的那三年,他在陪读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倾注在宣讲中。次数多了,妻子也会唠叨:“图个啥?连孩子考学都不顾了?!敝钡接幸淮?,赵为高应邀到妻子所在的学校宣讲,当宣讲结束,掌声持久不息,妻子也从不理解转变为了信服?!耙残硎芪仪币颇挠跋?,孩子考上大学报的专业就是哲学?!碧傅胶⒆拥难≡瘢晕吒械绞中牢?。 谁曾知道精彩的宣讲背后,赵为高又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 为了把党的理论政策吃透,他博览群书,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家里藏书多达6000多册,尤其这几年,他又自费几千元,买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反复研读,每天学习到深夜。10年来,光记的笔记和剪报就有30多本、50余万字。 对他而言,学习就是他最大的自信,讲课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宣讲党的宗旨就是他最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他的动力来源。而良好的宣讲效果,就是他最大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不断摸索,赵为高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宣讲经验:以身边“小切口”来揭示“大主题”,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老百姓关心的事,讲老百姓愿听的理;用最“接地气”的内容,把抽象的问题讲得具体生动,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结合不同身份的听众,赵为高反复打磨,确定了60余个宣讲专题,让广大群众真正领会这一思想的各种深层逻辑。 志愿者最大的欣慰莫过于有价值和被认可。2019年10月25日,《光明日报》介绍了他的基层理论宣讲情况;学习强国平台先后10多次推送他的宣讲信息;新华社客户端先后推介了他的创新做法;他撰写的《山东岚山“四小四大”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百姓心坎》被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刊发,他本人也被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2022年,他又被评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十佳志愿者”。 荣誉的取得永远意味着过去,而理论宣讲的未来之路更远更长。谈到下一步打算,赵为高说:“我要当一名火炬手,发挥自己最大的光和热,把党的理论政策传向农村基层的每一位党员群众?!保ㄈ教寮钦?于立伟) |